名称:明清四大高僧文集
册数:5册
大小:226.8M
格式:pdf
《明清四大高僧文集》是2005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池大师憨山大师紫柏大师蕅益大师。
明清四大高僧文集含四本:憨山老人梦游集(憨山大师)/竹窗随笔(莲池大师)/紫柏老人集(紫柏大师)/灵峰宗论(蕅益大师)
1、《明清四大高僧文集》之一《竹窗随笔》
《竹窗随笔》是莲池大师在日常修行随感所写的法语,有四百余篇,每篇小巧精致,却又振聋发聩,直指人心。《竹窗随笔》是莲池大师难得的佛教随笔精品,在我们佛教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莲池大师被尊为净土宗第八祖,对我国净土宗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师的《弥陀疏钞》,是净土宗的重要文献。大师的《西方发愿文》,几乎成为了我国净土宗行人回向时不可或缺的定课。在行持上,大师主张各宗并进,持戒为本,华严为体,净土为归。莲池大师同时也是华严宗的大德,在《宗教律诸祖演派》被推为华严圭峰下第二十二世,在大师的《弥陀疏钞》中展现了大师华严思想的精华。
憨山大师赞叹莲池大师道:”欲海横流, 三毒炽然,孰能遏狂澜以清烈焰? 自非应身大士,又何能醒颠暝而朗长夜?时当后五百年,尤难其人,是于云栖大师深有感焉。”(见《古杭云栖莲池大师塔铭》)莲池大师一生中的著述非常丰富,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大师的《竹窗随笔》、《正讹集》、《直道录》、《山房杂录》等广为流传。特别是《竹窗随笔》,是大师在日常修行中随感所写的法语,有四百余篇,每篇小巧精致,却又振聋发聩,直指人心。《竹窗随笔》是莲池大师难得的佛教随笔精品,
本书的编纂以现存金陵刻经处的《云栖法汇》为底本,选取了其中的精华内容,经过了重新校对和整理,内容包括《竹窗随笔》、《正讹集》、《直道录》等手着、《山房杂录》、遗稿杂着,以及《禅关策进》、《缁门崇行录》、《往生集》等辑古篇章。
为了怀念莲池大师,本文集特别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竹窗随笔》作为本文集的书名。
2、《明清四大高僧文集》之二《憨山老人梦游集》(上、下)
憨山大师与莲师、紫柏、藕益三位大师,宗说兼通,解行并应,宏宗演教,著作等身,其时为明末清初,相去不远,故后人尊为明清四太高僧也。19岁出家。万历十一年住持东海牢山海印寺,曾往曹溪宝林寺振兴禅宗,主张禅、华严教义融合,兼弘净土,融通三教。
3、《明清四大高僧文集》之三《紫柏老人集》
《全集》收载他的法语、经释、序跋、铭传、书信和诗歌等;《别集》则补收了《全集》所未收的杂文、赞偈、诗、书问、语录和附录等。紫柏大师虽然到处兴修古刹,而从未受请担任寺院住持,所以文集中没有“上堂”、“普说”,只是随缘接引的法语。紫柏大师一生留下的著述不多,但都是大师思想的精华所在,是研究我国佛教禅宗思想史的重要文献。
4、《明清四大高僧文集》之四《灵峰宗论》
藕益大师是净土宗九祖,其注疏《弥陀要解》是藕益大师净土宗极为重要的典籍,提出了“六信”的理论,即“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弥陀要解》对净土宗思想发展的影响极为深远。《灵峰宗论》是藕益大师的重要文集,是大师的思想精华所在。后人曾如此评价《灵峰宗论》:“余亦尝言读藕益宗论而不堕血泪者,其人必无菩提心。
作者介绍编辑
1、莲池大师(1535~1615),字佛慧,自号莲池。俗姓沈,浙江杭州人。17岁补邑庠,后信奉净土宗,志在出世,31岁出家,于杭州昭庆寺受具足戒,学华严,参禅要,历游诸方,遍参知识。37岁回杭州,见云栖山水幽寂,即结茅安居,日久渐成丛林。同门因尊称他为云栖大师。
2、憨山大师(1546年11月5日-1623年1月15日),法名德清,字澄印,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且为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俗姓蔡,全椒(今属安徽)人。明中叶,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一百多年,佛教各个宗派都衰微不振,自明神宗万历时期,佛教中名僧辈出,形成了佛教在中国重新复兴的繁荣景象,憨山,云栖(即袾宏),紫柏(即真可),蕅益(即智旭)四高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憨山十九岁出家,到栖霞山学习禅法,后又学净土宗的念佛法门。此后,憨山云游各地,名声也越来越大,万历元年(1573),他来到五台山,因喜爱五台山的憨山神奇秀丽,便以此为号。明万历十四年,明神宗把《大藏经》十五部送给天下名山寺庙,太后将其中一部送给正在东海牢山(青岛崂山)的憨山,朝廷在牢山建立海印寺,特请憨山主持。万历二十三年,憨山因“私修”庙宇获罪,被充军到广东雷州,他在广东继续弘扬禅宗,并到六祖惠能的曹溪宝林寺说法,主张禅宗与华严宗融合,佛,道,儒三教合一,为当时人们所赞同。憨山在粤五年,竟名满大江南北。
随后,憨山获准回牢山海印寺,著有《法华经通义》、《庄子内篇注》等十余种,涉及佛、道、儒三教,其门徒还汇篇了《憨山梦游集》五十五卷、《憨山语录》二十卷。憨山于天启三年(1623)圆寂,享年七十八岁。
3、紫柏大师(1543-1603),俗姓沈,名真可,字达观,以号行,其先句曲人,父沈连,世居吴江(今属江苏省)。17岁出家于苏州虎丘,20岁从讲师受具足戒,初名柳溪和尚,因慈圣圣母赐予紫衣袈裟,晚号紫柏。有《紫柏全集》三十卷(又称《紫柏老人集》),入《清藏》。
明万历元年(1573)至京师,参禅于遍融。南还至嘉兴,恢复楞严寺(创于宋嘉皊,后屡有兴废)。后与憨山德清相会,两人对谈四十昼夜,目不交睫,成为至交。主张释、道、儒三教一致。紫柏大师遍礼诸方,无刹不至,每见古刹荒废,必志恢复,始从楞严寺终至归宗云居等,重兴梵刹一十五所。
紫柏大师认为,尚存的梵荚本《大藏经》,有的已模糊不清,且不易保管、流通,也不便阅读,为”法宝”常存,慧命坚固,广为流通大藏经,紫柏提倡刻印方册大藏经。于明万历二年(1584),获得明神宗之母李太后的允准,与憨山大师等正式倡缘募刻大藏经。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在五台山妙德庵,以明《北藏》为基本,重校《南藏》,创刻方册大藏经。
后因北方寒苦,遂辗转南迁至杭州径山寂照庵继续刊刻,最后在浙江嘉兴楞严寺刻定,因在嘉兴楞严寺作为流通场所,因此大藏经的冠名为《嘉兴藏》,又称《径山藏》。
这是我国佛教史上出版的规模最大的一部汉文佛教大藏经,又因其装帧是方册线装,故称《方册大藏》。
紫柏大师为人坦荡,伸张正义、弘扬佛法,是众信的楷模。在为搭救憨山大师出狱一事而昼夜诵经,四处奔波(因抗矿税斗争,憨山触圣怒而下狱,后流放到今海南岛),从紫柏大师的腑之言,可见大师的风范与道心:”老憨不归,则我出世一大负;矿税不止,则我救世一大负;传灯未续,则我慧命一大负。若释此三负,当不复走王舍城矣!”后朝廷以”妖书”为名,将大师逮捕入狱。在狱中紫柏大师仍为民请命,刚直不阿,为伸张正义,为传播佛法而视死如归。于1603年12月17日死于狱中,寿六十一,腊四十一。先葬于慈慧寺外,后奉归径山,供径山寂照庵。
4、藕益大师(1599-1655),明代四大高僧之一。讳智旭,号西有,别号八不道人。(自传中云: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既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之。)俗姓钟,名际明、又名声,字振之。先祖汴梁人,后迁居江苏吴县木渎镇。母亲金氏,父亲岐仲公,持诵十年的白依大士大悲神咒,梦见观音菩萨送子而生藕益大师。时维明朝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五月三日。
大师七岁茹素,十二岁读儒书,以传千古圣学为己任,尊崇儒教而誓灭释老,之后开荤酒,作辟佛论著数十篇。十七岁时,偶然翻阅莲池大师的《自知录序》与《竹窗随笔》,觉得义理深刻,进而读之才发现自己以前的错误知见,于是将以前所著的批判佛教的著述集而焚之,以表忏悔之意。
公元前1618年,藕益大师时值弱冠,在注释儒家经典《论语》时,至“天下归仁”一句,困惑其意,经三昼夜苦心思索,乃于孔颜心法深有领悟。是年冬,家父亡故,听闻《地藏菩萨本愿经》,从而萌发出世心。二十二岁时,专志念佛,自觉世法之不究竟,遂将所著文稿二千余篇付之一炬。之后更是勤于修学佛理。二十三岁时,有大法师宣讲《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师于座中听到“世界在空,空生大觉”时,心中顿生疑情,自问:“因何空能生此大觉,世界与虚空又从何而生?”内心郁闷,竟无法修学。因而,决意发心出家修行,以体究人生及宇宙之大事。
师二十四岁时,梦中数次朝礼德清大师,是时德清大师居于曹溪,路途远阻不能前往,便从德清大师的门人雪岭法师剃度,赐法名为:智旭,字:藕益。当年的夏秋二季往云栖寺听讲《成唯识论》,闻此中性相二宗不可会通,表示疑惑。因而往径山坐禅参究其理。至第二年夏天,方觉对性相二宗的义理参透明白。是岁腊月八日在莲池大师塔前发心受持四分戒。二十六岁,进而受菩萨戒。
大师二十八岁那年,慈母过世,尽孝子礼毕,誓断世缘而往松陵掩关苦修,不料关中大病,乃以参禅工行,求生西方净土。闭关三年出来后,本想朝终南山,因道友雪航愿传律学故停留龙居讲述了《毗尼事义集要》及《梵室偶谈》。三十一岁,随无异禅师往金陵(今江苏南京)参学,数月之间尽谙禅门流弊通病,是以弥坚弘律之决心。三十二岁后又专注于研学天台教理。第二年秋天前往浙江孝丰县的灵峰山,三十五岁领众修造西湖寺,此后近二十年间,大师游历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各地,主要从事阅藏、讲述经教、著作及弘传净土学说等事。直至晚年仍然不倦于业。清顺治十二年(1655)正月示疾。遗命身体荼毗后,屑骨和粉,分施禽类与水族,以结往生西方之缘。趺坐念佛,向西举手而寂,时年五十七岁。弟子等奉师入龛,三年后,如法火化启龛时见大师趺坐巍然,发长覆耳,面貌如生。火化后,牙齿不坏,实为不可思议。门人不忍遵从遗嘱,而奉师灵骨,建塔于灵峰之大殿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