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珍本集成(全105册)pdf 电子版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全105册)pdf 电子版

名称: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册数:105册

大小:8.47G

格式:pdf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及部分《续编》PDF电子书目前共105册,由湖南科技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卫生部、教育部、科技部重点立项
采用珍本古籍原版影印,以求保持古籍原貌,真实反映珍本古籍的版本特征;全国各地中医药专家参与撰写导读并进行校勘、注释,体现了我国当代中医古籍文献整理和研究应用的**水平,并**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为了更好地整理保护中医文化遗产,利于读者深入研读中医古籍经典,由教育部、科技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立项、南京中医药大学领衔全国多所中医药院校及中医药研究机构共同编纂、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和岳麓书社联袂出版的大型中医药文献丛书《中医古籍珍本集成·温病卷》预计将于2014年8月面世。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上接《中国医学大成》余绪,补前贤之遗憾,以传承中医药之经典,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该套丛书将整理、点校、评注中医古籍文献300种,分为《医经卷》、《伤寒金匮卷》、《温病卷》、《诊断卷》、《本草卷》、《方书卷》、《内科卷》、《外伤科卷》、《妇科卷》、《儿科卷》、《五官科卷》、《针灸卷》、《养生卷》、《医案医话医论卷》、《综合卷》15个分卷。全套丛书采用珍本古籍原版影印,以求保持古籍原貌,真实反映珍本古籍的版本特征。该书汇聚了全国各地中医药专家参与撰写导读并进行校勘、注释、点评,体现了我国当代中医古籍文献整理和研究应用的高水平,并大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因该套丛书卷目繁多,体量巨大,将分期分批出版,这次继《伤寒金匮卷》后推出《温病卷》,其中精选珍本古籍18种(具体收录版本见附表),编为13册,以飨读者。

来自全国13所中医药院校及研究机构的80名专家,日前聚会南京商讨《中医古籍珍本集成》具体编纂事宜,标志着这一大型中医古籍文献整理工程正式启动。

丛书初步计划整理、点校、评注的古代文献为360种。为方便读者深入研读古籍,将在原版影印的基础上进行校勘、注释、点评、解读。点评标注于书中相应部位,如同古人的读书批注。

据担任丛书常务副总主编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所长王旭东教授介绍,丛书暂定为15卷,分别为医经卷、伤寒金匮卷、温病卷、诊断卷、本草卷、方书卷、内科卷、外伤科卷、妇科卷、儿科卷、五官科卷、针灸卷、气功养生卷、医案医话医论卷和综合卷。

抗日战争之前,曹炳章编纂了《中国医学大成》,备受中医界推崇。可惜此书刊行未半,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印刷被迫中断,仅有136种问世。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策划倡议,南京中医药大学领衔组织编纂。丛书将尽量选择母本或现存最早的版本、精校本、完整本等最佳版本作为底本,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底本原版进行影印,以求保持中医古籍原貌,真实反映出珍本古籍的版本特征,最大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及续编书目: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伤寒金匮卷 伤寒类证活人书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伤寒金匮卷 伤寒论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伤寒金匮卷 伤寒论浅注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伤寒金匮卷 伤寒百证歌 伤寒九十论 伤寒要旨药方

伤寒明理论 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辩疑 伤寒兼证析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伤寒金匮卷 注解伤寒论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伤寒金匮卷 伤寒总病论伤寒发微论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伤寒金匮卷 伤寒悬解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伤寒金匮卷 伤寒补亡论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伤寒金匮卷 金匮玉函经二注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伤寒金匮卷 金匮钩玄金匮要略心典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伤寒金匮卷 伤寒论纲目 上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伤寒金匮卷 伤寒论纲目 下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伤寒金匮卷 伤寒溯源集 上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伤寒金匮卷 伤寒溯源集 下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伤寒金匮卷 伤寒寻源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伤寒金匮卷 伤寒直格 伤寒贯珠集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伤寒金匮卷 尚论后篇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伤寒金匮卷 伤寒来苏集 上 1233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伤寒金匮卷 伤寒来苏集 下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伤寒金匮卷 金匮翼 上 1233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伤寒金匮卷 金匮翼 下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伤寒金匮卷 金匮要略论注 上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伤寒金匮卷 金匮要略论注 下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伤寒金匮卷 金匮玉函经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伤寒金匮卷 金匮要略方论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伤寒金匮卷金匮要略浅注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伤寒金匮卷尚论篇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温病卷 温病条辨 上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温病卷 温病条辨 下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温病卷 松峰说疫 上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温病卷 松峰说疫 下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温病卷 温热经纬 上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温病卷 温热经纬 下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温病卷 阴证略例、温热病指南集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温病卷 温热暑疫全书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温病卷 痧胀源流、疫疹一得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温病卷 温疫论、痎疟论疏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温病卷 瘟疫明辨、温热论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温病卷 痧胀玉衡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温病卷 广瘟疫论、湿热条辨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温病卷 续编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温病卷 续编 伤寒瘟疫条辨 上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温病卷 续编 伤寒瘟疫条辨 下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温病卷 续编 时病论 上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温病卷 续编 时病论 下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医经卷 灵枢素问节要浅注 上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医经卷 灵枢素问节要浅注 下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医经卷 内经评文 素问、灵枢 上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医经卷 内经评文 素问、灵枢 下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医经卷 素问直解 上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医经卷 素问直解 下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医经卷 难经集注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医经卷 读素问钞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医经卷 古本难经阐注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医经卷 续编 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医经卷 内经知要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医经卷 续编 难经悬解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医经卷 续编 内经博议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妇科卷 胎产心法 上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妇科卷 胎产心法 下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妇科卷 增广大生要旨、达生编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妇科卷 傅青主女科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妇科卷 胤产全书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妇科卷 经效产宝、胎产秘书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妇科卷 胎产新书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妇科卷 竹林女科证治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妇科卷 续编 产宝百问、产宝诸方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气功养生卷 养生四要、养生月览、类修要诀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气功养生卷 抱朴子内篇 修龄要旨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气功养生卷 饮膳正要、食色绅言、玉房秘诀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方书卷 普济本事方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方书卷 洪氏集验方、潜斋简效方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方书卷 肘后备急方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方书卷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外伤科卷 伤科汇纂 上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外伤科卷 伤科汇纂 下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外伤科卷 疮疡经验全书 上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外伤科卷 疮疡经验全书 下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外伤科卷 洞天奥旨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针灸推拿卷 针灸大成 上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针灸推拿卷 针灸大成 中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针灸推拿卷 针灸大成 下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针灸推拿卷 针灸聚英 上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针灸推拿卷 针灸聚英 下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针灸推拿卷 备急针灸、灸法秘传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针灸推拿卷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针灸推拿卷 厘正按摩要术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针灸推拿卷 推拿广意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针灸推拿卷 续编 针经摘英集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针灸推拿卷 续编 14经发挥、太乙神针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医案医话医论卷 医学发明 客尘医话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医案医话医论卷 医贯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医案医话医论卷 壶中医相论、壶中药方便、百毒解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医案医话医论卷 续编 芷园臆草存案、医贯砭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儿科卷 婴童百问 上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儿科卷 婴童百问 下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儿科卷 幼科释谜、颅囟经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儿科卷 麻科活人全书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儿科卷 小儿病源方论 幼科铁镜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儿科卷 续编 幼科发挥、福幼编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儿科卷 续编 幼科要略、活幼心法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诊断卷 脉义简摩 上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诊断卷 脉义简摩 下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诊断卷 医宗备要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妇科卷已出版:

收录《中医古籍珍本集成》的妇产科书目大致有唐代的《经效产宝》,宋代的《产育宝庆集方》、《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妇科济阴要语万金方》(为清代徐灵胎手抄本),元代的《产宝诸方》,明代的《校注妇人良方》、《女科撮要》、《胤产全书》、《女医杂言》、《妇科约囊万金方》(为抄本,由明代任树仁订宋郑春敷《妇科济阴要语万金方》,改名《妇科约囊万金方》),清代的《傅青主女科》、《女科经纶》、《产宝百问》、《达生篇》、《增订胎产心法》、《胎产心法》、《胎产秘书》、《妇科玉尺》、《胎产新书》、《竹林寺女科》、《增广大生要旨》、《胎产大法》、《保生胎养良方》。
从某种意义来说,《经效产宝》是目前现存最早的一部妇产科专著,流传相当广泛。朝鲜金礼蒙的《医方类聚》、宋代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大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王肯堂的《证治准绳》等重要著作都引录本书内容。明代武之望的《济阴纲目》成书稍晚(1620年),书中还是保留较多该书内容。从此之后,该书便湮泯无闻了。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成书于1781年)在记述《产育宝庆方》时说:“《唐书·艺文志》有昝殷《产宝》一卷,始别立一门,今其书不传,则讲妊育者,当以是书为最古矣。”成书于道光六年(1826年)日人丹波元胤的《中国医籍考》亦称此书“佚”。因《经效产宝》的“最古”与“不传”,今又从东瀛传来精美宋刻本,故该书理所当然成为珍本。书中完整保存唐代妇产科一家的用药风格——简、廉而验,许多用药今人陌生,重读多读,尤觉必要。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刊于1184年,是目前除《产育宝庆集方》之外宋代最早一部产儿科专著(产七卷,儿一卷),是当时除《妇人大全良方》之外最享盛誉的产科专著。称此书为“产科之荟萃,医家之指南”(重雕宋本《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叙),并非过誉。《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其中多今所罕传,且有自来未经著录之书。”其中,以宋·虞zaozi[微软中国3] 的《备产济用方》与宋·陆景端(字子正)的《胎产集验方》最为珍贵,并籍以保全。凭此一点,《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就尤其珍贵了。《备产济用方》列妊娠、入月、临产、产后、产后诸证用药例、难产逆产横产、胎衣不下、妊娠食忌、入月借地法、产前诸方(14首)、产后诸方(25首)、难产诸方(12首)、逆产诸方(8首)、横产诸方(6首)、胎衣不下诸方(9首)条目。其下收许叔微《本事方》产科方剂16首。虞氏自序云:“初虞世(宋代医家)尝谓:妇人生产须使之自能通晓,方为尽善,斯乃至论”。将产科知识的普及提到重要地位。认为妊娠时风冷、饮食、居处、劳动不当都可致胎动、伤胎;入月要预备产房、备药、选洗婆,并向她们详说次第;临产不惊忙,安慰产妇,忍痛,徐徐行动,待子逼生方蹲坐,体位平正,未蹲先服五积散,产迟再进。这些论述,实为《达生编》六字真言之嚆矢;产后除一般护理外,“须常体问产妇,如所下恶物多,即不须再三进逐恶血药,恐气血益虚,烦闷晕乱及生疾病,如觉比寻常少或不行,则须急攻之。缘血随气上行掩於心,故令烦闷而心满急,二者得失甚大,切在详审。”“产后所进粥药不得犯生水,以至碗器之类,并须用沸汤洗,火灸干方可用”,体察产妇,讲究卫生竟至此地步。提出“妇人禀受虚实,皆缘生产而能移易,若能一一如法将息补养,则有平生虚怯多病而遂盛实无病者,若不能将息补养,则有平生盛实无病而遂致虚损瘦瘠,成缠绵不可起之疾者”的观点,对后世影响甚大。《胎产集验方》列胎孕方16首,内容包括恶阻、瘦胎、养胎、胸腹胀满、胎不稳、胎动不安、胎死、跌仆伤胎、妊娠伤寒、妊娠小便不通;产前方12首,内容包括预服滑胎、横逆生、催生、难产横倒产、胎衣不下、死胎不下、鬼胎、产后血晕;产后方27首,内容包括胞衣不出、产后虚羸、产后血虚、产妇十八恶证、产后百疾、恶露不快、败血冲心、血运、狂语、心烦、躁渴、脐腹疼痛、呕吐、发热憎寒、肿满、皮肤刺痛、血噤、中风身痉、儿枕不散、产后头疼身热、恶露不绝、洞泄不禁、下痢赤白脓血、吹奶、奶痈、血癥积聚。
《妇科济阴要语万金方》为清代医学大家徐灵胎手抄本,卷首宋代郑春敷序言之下有“松陵后学徐大椿手录”及两枚朱红“大椿手录”“灵胎之印”,书末有徐氏学生作序,称“余今得先生手抄本,其书法已在晚年,若非有用之书,焉能费其如许精神而为之乎。”故徐为抄手确信无疑。春敷序末署“隆兴三年菊月郑春敷题”。隆兴为南宋孝宗年号,时1165年,距宋南迁(1127年)已近四十载。卷末有咸淳元年腊月太学医院监局兼翰林院提举郑仲饶之“后序”。咸淳为度宗年号,时1265年,比春敷作序整整迟了100年。卷中有郑守恒批校处甚多,常附以医事说明得失,颇为中肯。查何时希《中国历代医家传录》引《女科书录要》,称郑守恒为宋人。而《万金方》中有“守恒云:安胎饮曰家传,人用之而堕胎者,十常八九。读丹溪书,始知黄芩乃安胎之圣药”,“葛可久以海金沙代大黄”句,则知守恒非宋人,而为元以后人。该书前后序均出自宋人,而书中竟出元后人言,似乎牴牾,大概守恒留其序而订其中耳,虽已非宋代郑春敷原著,然《妇科济阴要语万金方》一书名震天下,故值得一读。
《产宝诸方》是当前存目的两本元代妇产科著作之一。共收录前人方剂91首,包括月经不调、带下方14首;胎动不安等妊娠病方20首;难产、胎衣不下等病方12首;产后诸病方36首;妇人乳病、前阴等杂病方8首。这些方剂大都简便效验。作为一部流传不广,寥若晨星的元代妇产科著作,能够一睹,亦为快事。
明代妇产科著作此次收录《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胤产全书》、《女医杂言》、《妇科约囊万金方》(明代抄本)。其中两部出自薛己之手。己生于医门,父铠,为太医院医士。己幼承医业,先习疡医,后以内科著名。正德嘉靖间(1506~1566年),任御医,官擢太医院判,嘉靖时迁太医院使,中年辞归,从事医书校著与临床。《女科撮要》撷取先贤女科证治验案,汇入作者临证心得而成。《校注妇人良方》是薛己对宋代“采摭诸家,提纲挈领,于妇科证治,详悉无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语)的妇产科代表作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进行校注的,本身就具非凡意义,其中薛所注部分发挥颇多。如“先期而至者,有因脾经血燥,有因脾经郁火,有因肝经怒火,有因血分有热,有因劳役火动。过期而至者,有因脾经血虚,有因肝经血少,有因气虚血弱。主治之法,脾经血燥者,加味逍遥散;脾经郁火者,归脾汤;肝经怒火者,加味小柴胡汤;血分有热者,加味四物汤;劳役火动者,补中益气汤;脾经血虚者,人参养荣汤;肝经血少者,六味地黄丸;气虚血弱者,八珍汤。”带下“皆当壮脾胃、升阳气为主,佐以各经见症之药”。《四库全书提要》说:“然己治病,务求本原,用八味丸、六味丸直补真阳真阴,以资化源,实自己发之。其治病多用古方,而出入加减,具有自理,多在一两味间见神妙变化之巧。”元安甫在《儒门事亲》叙中评价说:“至若张戴人、薛立斋之学术,可谓百世之宗师矣,而究其设施之方,则戴人偏於泻,而立斋偏於补,既有所偏,则不能无弊,苟不能无弊,则又不可无辨焉。”若对薛己临证作一评价,其得失均在于此。
《胤产全书》是王肯堂三部女科医书之一。从书名看,是一部胎产专著,称其全者,言其赅矣。全书分为四卷,卷一以求子调经为主,列求子类、男子聚精、调经类,收方30首;卷二以胎前病为主,列发育论、候时论、受胎类等35类,收方178首;卷三以胎产病为主,列大小便类、吐衄咳呕血类、胎自堕类等27类,收方148首;卷四以产后病为主,列瘛疭类、拘挛类、不语类等35类,收方155首。每类之下先立论,后处方。从所列的病种及收录的方剂规模来看,蔚为大观,冠之以全书无愧。
《女医杂言》是一部明代女医家谈允贤编著的医书。历代女医家甚少,能有著作流传者,更是凤毛麟角。谈允贤又作杨谈允贤,因随夫姓之故,江苏无锡人,其祖父母皆通医。谈氏少时即诵习《难经》、《脉经》等医籍,渐通医理。婚后患疾,延医诊治,每先自诊,以验其言,用药亦必手自捡择,斟酌取舍。子女患疾,亦自行诊治。祖母临终,将平素经验方及制药器具皆授之,遂正式悬壶,每奏奇效。尤善治妇人疾,名闻于时。50岁时,将祖传医术参以自己的临证医案31则,编成1卷,内容包括血崩、滑胎、产后寒热、不孕、经事不期,以及其他内外科疾病。治疗方法包括服药、艾灸、点刺、外搽、外洗。
《妇科约囊万金方》明代抄本,分上下两卷。此书无著者、年代、序、跋,卷内先有“求志堂任秘藏妇科约囊万金方”字样,其后有凡例25条。上卷列经、带、胎产论治,其中“胎前十八问奥旨”其所问与清·郑元良(宋代南渡郑氏公显第二十六世孙)之《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胎前门上卷的“胎前十八论”一致,而所答增加许多内容;下卷论产后病,有“状元王公容二十一篇安产经论”,其所问与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之“产科二十一论评”一致,而所答内容亦大有增益。在正文书名之下,有“后学任树仁月峤氏订”。右下角钤有“昞含”阴文朱印。据何时希《中国历代医家传录》引《女科书录要》称:“任树仁(女科,明)字昞含,号月峤,三芝居。‘订’宋郑春敷《妇科济阴要语万金方》,名作《妇科约囊万金方》,二卷。”该抄本出自明代任树仁真迹无疑。至于该书是否由宋·郑春敷《妇科济阴要语万金方》订正而来,对照徐灵胎抄本发现,两书内容各异,因未见郑春敷原本,存疑待考。
傅山,明季遗民,有民族气节而为后人称颂。其经学、医学、书法成就均高。《傅青主女科》流传之广,影响之大,无人能及。关于该书是否出自傅山之手,有几种不同意见:(1)为傅氏医学手著经后人篡改或抄袭而成;(2)为他人加工傅氏临床经验而成;(3)系别人托名写成。该书的学术特色是议病不落窠臼,见解独特。往往先提出纰缪论点,再引导正确思路,写作上别具一格。临床辨证以奇经、脏腑、精气血为中心,治病突出扶正,对调补奇经、健脾、调肝、补肾诸法均有创新和发挥。清代运用奇经八脉的理论分析病因,遣方用药渐臻成熟,傅山便是推波助澜者。书中所用之方较少沿袭前人(生化汤例外),创制甚多,药味精简,君臣佐使异常分明,立意清晰,疗效颇高,故深为临床医家钟爱。1983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黄绳武先生主编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中载方380余首,出自傅山者,竟达45首之多,为众家之冠,傅氏制方之妙,由此可见一斑。有人称其医作“立方固奇,立论甚正,聚数贤之心思,发古人之灵慧,审疾疚之几微,定医治之龟鉴。”凿凿有据。
《产宝百问》是宋代薛将仕传,清·郑文康编,陈犹兴重订的一部产科专著。据《开封郑氏世谱(昆山支)》和《昆山县志》记载,宋末昆山薛将仕精于医术,尤擅女科,人称“薛医产家”。薛无子嗣,将医术传婿钱氏,钱氏又传婿郑公显。此后,郑氏世业女科二十多代。郑氏家族中出过不少名医,如七世医郑壬(1382~1448),明永乐、宣德年间太医院医士,医名甚隆。其长子郑文康,为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摈仕行医,是著名儒医。九世医郑育,明弘治年间任昆山县医学训科。十一世医郑宗儒、郑云,明正德、嘉靖年间分别任太医院院判与医士。十二世医郑若皋,明嘉靖年间太医院吏目。十五世医郑之郊,为明末太医院御医。十九世医郑祥徵,求治者门庭若市。作为传世800年,名医辈出的一个家族所传产科抄本,世行无多,本书收录的郑氏女科之书达三部之多,企仰之作,刊出是幸。
《达生篇》是一部影响极大,流行最广的产科著作,各种版本已达百多种,无与堪比者。亟斋居士所撰产科著作甚多,有《达生篇》、《广达生篇》、《妇婴至宝续编》、《保生篇》、《胎产良方》、《儿女至宝》等。清代将《达生编》编辑、增订、增注、合编、校注的颇多,如方允淳的《广嗣编》、周毓龄的《广达生编》、阎纯玺的《产科四种》、钱三农的《妇婴至宝》、悟元子的《达生保婴汇编》、钱大治、王珠的《资生镜》、连氏的《增订达生编》、郁载瑛的《增订达生篇》、毛祥鱗的《增注达生编》,还有《四生合编》等。《达生篇》成为清代一部最为流行的畅销书,究其原因有二,其一立论精要,学术价值较高;其二文章俚俗,属于科普。“辞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达生篇》的流行,印证了此语。
《胎产秘书》初刊于清乾隆七年(1742),系后人托名元·朱震亨之作。卷上载保安胎论等医论8篇;卷中载备产须知等医论2篇,主要介绍生化汤的各种用法;卷下治产后医论1篇,共载方150余首。书中对妇人胎前产后、饮食起居之宜忌论述十分详细,并论及育儿须知。其中有“安胎寿子”和“落胎救母”两论,内容虽前人提及,但书中对“安胎寿子”发挥尤为精到,生化汤的运用在傅山书中为人熟稔,而《胎产秘书》更有发挥。
《妇科玉尺》为清代医家沈金鳌(1717~1775年)所作。鳌乾隆年间中举,候选训导。壮年以博通闻名,精通儒学。因仕途淹蹇,40岁后转攻医学,师从孙庆曾,孙精医,尤善痘科,沈得其传,遂以医闻世,通内、外、妇、儿科。他从医生涯短暂,仅19载,而著述颇丰,有《脉象统类》一卷、《诸脉主病诗》一卷、《杂病源流犀烛》三十卷、《伤寒论纲目》十八卷、《幼科释谜》六卷、《妇科玉尺》六卷、《要药分剂》十卷,凡七种,统称《沈氏尊生书》,影响很大。《妇科玉尺》自序作于乾隆甲午年(1774),为卒年前一年,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自明至清,因封建礼教束缚,妇科不能尽四诊之巧,贻误甚多。沈氏目睹此况,欲规范诊治而著此书,“所言诸病,必按脉切症,要於的当,不失幽私隐曲之所在。摘录前人之语及方,悉皆至精至粹,百用百效者,以是而当。”其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胎产新书》又称《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分《女科秘要》、《女科秘旨》、《女科旨要》三部分,均系竹林寺僧所撰,刊出时间比《竹林寺女科》早50多年。《女科秘要》8卷,清静光禅师撰。以七言歌诀阐述经带胎产诸疾之病因病机;《女科秘旨》8卷,清轮应禅师续辑。主述产科疾病证治;《女科旨要》4卷,清雪岩禅师增补。分述月经病症及18种难产病因及治则,后附常用方药。《竹林寺女科》4卷。主述调经、安胎、保产、求嗣。因书同出宗师,故内容或有互见。两书有几大特点:内容宏富,病种齐全,一改前朝议病唯见主干,未见枝叶,仅议大病,不论小疾的套式。如《竹林寺女科》别开生面,巨细靡遗,细分经少为形瘦、形肥,经闭为心虚、脾虚、形肥痰热、形肥痰滞、形瘦血郁、形瘦血热、过食生冷、过食辛热、房事触伤、性急多怒、气郁血滞、妇女失志,分崩漏为郁气、肾虚、怒后等等;创新为该书另一特点,许多疾病为首次提出。如经来吊阴痛、经来小便痛、经来胁气痛、经来遍身痛、经来饮食后即吐、经来常咳嗽、经来下白寸虫、妇女逐年经证等等;议病不论舌脉,也是特点之一;语言平民化更是该书特点,有经来如猪肝水、屋漏水、黄泥水、铜绿水、葱白色、臭如腐肉、如鱼脑髓、如牛膜片等等;遣方用药大都出自机杼,易简而廉验。病治于百姓,成书于百姓,这就是传承107代,历时1500年,流传38种寺僧妇科医籍与众有别之处。
《增广大生要旨》是以唐千顷的《大生要旨》为蓝本,增补汪喆的《产科心法》及叶氏家藏胎产各方而成。唐氏耽于经学,兼精医学,著述颇丰,而以《大生要旨》影响最大。从后人将其增订、改编的《增广大生要旨》、《增补大生要旨》(清·段富有编)、《增订大生要旨》(清·施衍庆编订)、《三科大生合璧》(为《大生要旨》与《续增大生要旨》合刻本)、《新增万应三科大生合璧》(为《达生要旨》与《续增大生要旨》之合刻本)来看,可谓风靡一时。其中以《增广大生要旨》声誉为隆,故选而刊之。
《胎产大法》由清·程从美(号志阳子)所编,二卷。上卷论述女科胎前之经、带、胎诸症证治,并从月期谨慎、孕娠禁忌、制药煮酒法等方面介绍有关养生知识;下卷载述临产、催生、治逆产、下死胎胞衣等处方用药,以及产后调理、抚养须知、婴孩诸方等,共载方百余首,包括内服及熏鼻、外敷等外治方法。现存清道光二十六年文星堂刻本。
《保生胎养良方》是一部清·葛元煦辑的短小之作,仅一卷,收方17首。内容出于何氏家藏的妊娠养胎医方两种,其一是《经验胎养良方》,收方5首,其二是《绣阁保生书怀妊按月良方》,收方12首,其中妊娠按月各一首,唯妊娠一月立无病、有病2首,最后有大补脾胃,精神健旺,免除崩晕诸症的猪肚方。纵观所有方剂,用方精简,遣药平和,多效少碍是其特点。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中珍本应该包涵两重意义:其一是因稀而珍,市面罕见,即稀世珍本;其二是因佳而珍,即在所有刻本中错讹最少最精美者。这次《中医古籍珍本集成·妇科卷》收录了各个朝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妇产科珍本,版本尽可能择佳而用,以反映当时妇产科的现状。虽然本卷所选数量与现存书目比较,不啻抔土之于嵩岱,但从中仍可折射出中医妇产科之光华。经过逐篇校注,勘误释难,俾读者在了解原文的同时,阅读流畅无碍。诚然,时下尚有许多很好的珍本古籍深待闺中,束之高阁,难得伺窥而未能入录,有遗珠之憾,亦有忝读者,容日后弥补。

当今中医药的继承、发展与振兴,不可回避三个拷问:如何全方位地从学术源头继承与振兴中医?如何从古籍整理入手彰显中医的学术特色与实用价值?如何让世界和后人完整地感受到当代中医学者在中医古籍整理方面的扎实工作与恢宏建树?应该说,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完整、浩大的《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不但是一份较为圆满的答卷,令业内诸多大家览之喜出望外,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且昭示了凝神静气、埋头苦干、不慕喧哗的中医人的本色与工匠精神。

缘起与亮点

从源头振兴中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于世的中医药古籍有万余种,约四成已经沦为孤本。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中医药古籍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其绵延数千年的发源地,正面临着保存、抢救、整理、发掘的严峻考验。由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教授担任总主编,全国十几家教学科研单位的321名文献专家分别担任各分卷主编和作者,历时9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岳麓书社出版的《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以下简称《集成》),完整地保护了这份中医药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我国当代中医药古籍研究的成就与整体水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对《中医古籍珍本集成》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该书是一项圆梦工程。早在百年前,中医先贤曹炳章先生为圆其中医古籍梦,发誓收集365种医籍编成《中国医学大成》行世,可惜仅完成128种,便因日寇侵华的战火而中止。今天的这部《中医古籍珍本集成》在现存中医经典名著中精选314种,共分15卷228册,其中大多为珍本、善本,包括极为珍稀的宋版书12种,影宋或覆宋、仿宋本23种,元版书19种,其余均为明清版本,在中医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传承价值。《中医古籍珍本集成》是迄今为止中国医学史上最全面的以古籍原貌面世的大型丛书,被列为“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并入选了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可谓是圆了曹炳章先生以及当代中医人的中医古籍梦。

正如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所说的那样:“《中医古籍珍本集成》的出版发行,是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具体行动,标志着国家重视中医事业发展,行业注重强基固本,从学术源头出发振兴中医,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价值

挽救不可再生资源

由于年代久远以及战争、水火灾厄等原因,大量古医籍或散落失传,或囊侵蛀蚀,或风黄霉变,或战火焚毁,或盗窃丢弃,古医书日渐湮没或损毁,这给准确理解和科学评价中医药历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浩繁的古籍海洋中,善本、孤本更加难以窥其全貌。收藏者视为珍宝,私之秘之,绝不外传。故对古医籍中的善本、孤本或珍本进行抢救、整理,意义重大,十分必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陈可冀先生认为,当前古医籍整理出版存在着诸多乱象,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版本选择不当,再加之乱点、乱注、乱译,错误百出,以致很多古医籍原貌不再,遗患甚深。《中医古籍珍本集成》在广泛征求相关版本资料,通过对不同版本特色、源流和递嬗演变关系考察的基础上,尽量选择母本或现存最早版本、精校本、完整本等作为底本;采取原版影印的方式出版,保持中医古籍原貌,真实反映古籍版本特征;同时,在影印的基础上进行点校、注释、研究、解读,亦有很大的学术价值。

传承价值

为往圣继绝学

中国五千年医学实践的成果,绝大部分是以古籍为载体而传承至今的。陈可冀指出,当代中医在养生保健、疾病治疗、病后康复的所有医学活动,无一不是依据古典医著的指导而进行的。无论是现代的突发性重大流行疾病,还是现代的生活方式病,都可以从古籍中寻求治疗理论和方法。2015年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奖的青蒿素,日本畅销全球的救心丹等,都是从古籍中获得的工艺或配方。

近年来,中医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日渐萎缩,纯粹进行传统医学古籍研究的单位不断减少,从业人员不断流失。据2006年“中医申遗”专家论证会的专家估算,目前国内有一定专业素质的文献研究人员已不足百人。而我国现存的万余种中医药古籍中,仅有300多种进行过系统的整理研究,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被束之高阁。可当今中医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连繁体字也所识不多,后继乏人的现象已经延续多年。因此,《中医古籍珍本集成》出版的意义就远远不止满架的图书,而是传承中华文明,培养中医文献学家,开发医药产业,促进人类健康。

已故国医大师、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教授生前指出,本《中医古籍珍本集成》连接历史、展示古代中医文献研究水平,集千年珍贵古籍于一体,补前贤之遗憾,传文明之大统,是现代中医研究和教学的第一手素材,能使当代中医学者更多地得窥珍贵的秘藏典籍,这在中医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传承价值。

实用价值

返古开新古为今用

本《中医古籍珍本集成》分医经卷、伤寒金匮卷、温病卷、诊断卷、本草卷等共计15卷,涵盖面广,涉及医学理论、医方、本草、临床诊治和养生等各学科领域,临床应用价值极高。在文献收录取舍上,编撰者也是精心考虑,对古代较多见而现代基本绝迹的传染病,如“痘”(天花)等则少予收取,亦是从当前病种和诊疗实际情况出发。

以针灸推拿学科为例。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石学敏教授说,历史上针灸推拿学文献虽然没有方药类医书数量巨大,但亦有近两百种针灸专著和百余种推拿专著。在《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中,针灸推拿学科亦有相关著作入选,入选的书目是针推业界公认的经典,对针灸推拿临床、科研、教学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隐藏内容: ********, 支付¥88.00下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