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窟文献 电子版
名称:西南石窟文献
册数:10册
大小:1.44G
格式:uvz
《西南石窟文献》PDF电子书全10册,由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为《中国西南文献丛书》之一。
《中国西南文献丛书 西南石窟文献》共分十册,據文獻類型分爲十三部分。第一至三册包含七部文献。
一、包括兩部分,甲部爲:大足石刻圃徽初編;乙部爲:〔清〕嘉慶一不三年(公元一八一八年〕,甘肅武威人張澍任大足知縣半年時間,所著游観大足石窟的文章十篇;寳頂、北山、南山的碑刻題記(張樹的也包括在内〕,以及大足邑人李型廉、李型典於〔清〕道光年間(公元一八二一至I八五0年)游覽石門山、石篆山、妙髙山的文章。甲部載
《民國重修大足縣志》卷首卷;乙部載同《志》卷一。
民國三十四年(公元I九四五年)夏季,『大足石刻考察圑』對大足石窟進行了爲期七天的考察,編刊了《大足石刻圃徵文集》,又編纂了石刻目録兩種。他們的考察成果雖只有|部分編輯在《民國重修大足縣志‘卷首卷》中,但其成果爲後來學者考研大足石窟奠定了基礎。惜乎受時間和交通的限制,他們未能考察石篆山、石門山、妙高山石窟造像。他們考察寳頂、北山、南山得出結論説:〖一〗四川現存古代宗教雕刻-的『體範』可分爲五派:1蕭梁;2北周;3隋代;4唐代;5爲五代及宋。隋代爲龍門初期,唐代屬龍門後期。五代和宋代的造像係由中原循金牛道傳來的影像,大足南、北山石窟造像可以代表『四川第五派〔一〕』。考察團通過實地考察已『管窺』到應該在前賢的結論上新增『一分期』,可惜仍將『宋代造像』歸於影像。(二)寳頂山的石刻,全爲大足趙智鳳一手經營建造,是『偉大石刻的密宗道場』三〕。這後一結論導致後世學者各抒己見,論證不已。
二、王恩洋著《大足石刻之藝術與佛教》。先生在四十年代舆歐陽竟無大師都是當時著名的佛學家。他在文中對寳頂、北山的造像,從佛學思想和藝術兩方面,作出了扼要精辟的論證,認爲:在宗教學方面,北山造像多随意,無計劃,缺乏思想,無崇高的宗旨,僅爲祈福禳灾;寳頂造像是有思想、有計劃、有宗旨的,所以能網羅經藏,包舉諸宗而傳播佛教的教義。論藝術價值,北山較多唐末五代作品,雕刻精工,形神俊美,某些單尊佛像,確屬精巧絶倫,『但如以偉大崇宏論,則其氣度魄力寳不及寳頂』。王文中對佛教思想和修證褒譽頗多,讅者應注意審辨。
三、《大足石窟考察報告》,這是作者在對大足石窟實地考察多年基礎上撰寫的,提供給各類讚者考察和研究參考使用,論述簡明扼要,力求曉暢準確,對某些龕窟名稱,過去有誤的,作了重新訂正1〕;箱窟中形象的服飾,根據有關中國古代服飾的論著和圖形作參照,也作了較爲準確的表述;并附録了與石窟遺址有關的重要碑刻,有些還作了校註和内容分析。
筆者認爲:『石刻』應歸於『石刻學』,其研究範圍主要涉及碑刻、墓志,以及塔銘、畫像石、石造像、石闕、題名等〔由於『大足石刻考察團』首先將大足石窟造像命名爲『大足石刻』,後世遂沿襲使用。但把大足北山、寳頂等遺址的龕窟造像歸類於『石刻』,顯然是不太科學的,所以作者仍用『石窟」名稱。
四、《安岳石窟藝術》,作者從I九八二年初就開始考察安岳石窟。十余年間,數十次赴安岳,走遍全縣各處石窟遗址。初盛唐時期,安岳石窟多集中在今縣境内靠近四川遂寧和樂至縣的西北部。盛唐以降,石窟造像逐漸向該縣的東部和東南部發展,歷中晚唐、五代至宋,又延伸到該縣與今重慶市大足縣接壤的東南部地區,并對現已遐邇馳名的大足宋代石窟造像産生了重大影響。安岳石窟造像,無論唐宋的,都是雕刻絢麗精美。可惜遺址較分散,交通不便,游人難以涉足。作者從宗教藝術、歷史角度對安岳、大足兩大石窟進行比較研究,‘西域、敦煌佛像等諸材料列於其中,這種研究方法目前在國内尚屬首次,極具開拓性。大足石窟已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録〔那么安岳石窟也不會繼續『長在深山無人識』,這座『古多精美』的『中國又一偉大寳庫』的價值,遲早會被世人認識。
五、《巴中石窟藝術考察研究》,巴中石窟位於大巴山深處,幾乎不爲世人所知。
作者從一九八二年至一1001年對巴中石窟進行了十11次考察。作者對巴中現已劃屬爲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南龕、西龕、北龕、始石窟I的分佈概况,造像年代,題材内容和代表作品,石窟造像的分期,巴中石窟造像在中國石窟寺分期中的地位,巴中石窟造像的藝術風格,作了詳盡的考察研究。海内外學者在作中國石窟寺分期時丨把四川石窟雕刻作品看成是無個性特徵似乎只是某一時代政治和文化中心所在石窟寺藝術的『復制品』,所以四川南北朝後期至盛唐的石窟造像被統稱爲『龍門體』。學者中最早作此斷語的是〔法〕維克托‘色伽蘭。他上世紀二十年代考察巴中石窟後,在《中國西部考古記》中,將巴中的稱『爲龍門唐派之流傳品也』。作者通過比較研究認爲:巴中石窟造像是唐前期中國北、南石窟寺藝術碰撞,打上各自烙印,并融合的經典作品,它實際上是中國石窟寺藝術第三期後期,即成熟期的轉型體。自此以後,北方石窟寺雕刻藝術完全被南方,主要是四川的所取代。
六、《中國西部考古記》, |九一四年法國考古調査團赴中國陝西、四川考察後,由成員維克托丨色伽蘭執筆撰著,一九三0年由馮承鈞先生譯成中文出版。色伽蔺氏是二十世紀第一位考察四川石窟藝術的西方學者。他考察了四川廣元、巴中、綿陽、夾江、樂山五個地方的石窟造像,在該書『第三章』對『四川古代之佛教藝術』所作的分析研究有四點值得我們辨證研究。〈一〗四川唐代佛教石刻是『龍門唐派之流傳品』;(二)『巴州之千佛崖』(即南箱石窟造像)『遺迹有异』;〈三)綿陽西山観造像『大多數作品體範奇异,爲四川佛教造像中所未見者』〔2,『此種造像,得視爲未留作品之造像派之一遺迹,即「隋代作品」是已」;(四)夾江千佛崖是『盛唐體』。爲了保持這部文獻的完整,其余三章全部收録,以供各類讀者參考使用。
七、《四川道教佛教研究藝術》,該書是|部全面介紹和研究老四川石窟遺址造像的文麒。
第四至十册所收録的考察報告、論文和文章内容包括的區域範圍,是以歷史上自然形成的『西南地區』爲概念性區域,包括現行界定的四川省、重慶直轄市、雲南省、貴州省、西藏自治區五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