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冰室文集点校(全6册)PDF 电子版
书名:饮冰室文集点校
册数:6册
大小:210M
格式:pdf
《饮冰室文集点校》PDF电子书全6册,由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乙丑重编饮冰室文集》是经过梁启超认可的,是他生前最后出版的文集。该文集由梁启超侄子梁廷灿编纂,1925年编集,1926年正式出版,共80册(卷)。
点校者以《乙丑文集》为底本,参照《合集》、广智书局本《饮冰室文集》进行点校,不改变原书的目录编次和文章编次,但取消原来的卷次。全书改排为简化字,横排,但原文中的异体字、通假字没有改动,有特定含义的繁体字也没有改为简化字。所有文章注明了写作和发表的时间、地点,都采用现代标点符号进行标点。外国的人名地名都加上注释,与理解文章关系较大的部分中国的人名、人物字号、地名,也加了注释。原文中的错误讹漏之字,参照它本以注释的形式标出,或根据它本进行改正。对文中引文与其所引著作的当前流行版本相异的地方,也以注释形式标出。
20世纪已经过去,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梁启超的学术和思想仍魁力不减、影响不衰。在新世纪的第一年出版这部书,无疑会对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对梁启超思想学问的再认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饮冰室文集点校》序言:
梁启超0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出生在广东省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的一个耕读之家。虽然那时候的广东是受西方文化冲击较大的地方,但梁启超少年时代接受的教育仍然是传统的儒家思想。他勤奋攻读儒家经典,走科举道路,12岁考中秀才,17岁成为举人(均为虚龄),是罕见的神童。1889年,是梁任公人生历程中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他认识了自己“己丑中举”时同科落第的万木草堂堂主康有为(时康33岁,长梁16岁)0与康有为掭心置腹谈论一日,任公大受刺激,感觉“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甚至“竟夕不能寐”。于是,举人当上了秀才的学生。任公十多岁即有如此气度和境界,实非一般人物所能企及。梁启超入万木草堂后,系统地学习了今文经学,广泛涉猎了西方的各种思想和学说,树立了匡时救弊、变法强国的坚定信念,为他一生的政治和学术活动打下了思想基础。[895年春,梁尼超与康有为同赴北京参加会试。在北京,梁启超与康有为一起组织了轰动朝野的“公车上书”,明确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政治要求。从此,“康梁”之名立,梁启超的名字就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然个中国历史文化的变化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1895年“公车上书”起,到1929年1月29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的三十多年时间内,梁启超一直是中国政治或文化领域中的风云人物。无论是公车上书,还是戊戌变法、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护国讨袁、抵制张勋复矸,梁启超总是以其勃勃英姿,击浪潮头,甚至出生入死而引起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无论是创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风报》等报刊.还是主讲时务学堂或四处宣传演讲,奔走呼号,他的愿望和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从根本上改良社会,全面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使中华民族真正成为主宰“世界运命”的主人。并且,梁启超在阐述自己的各项主张时,思想深刻新颖,
行文平易畅达,感情充沛激越,气勢遒劲磅礴,风格自由洒脱,其思滚滚.其言滔滔,其辩诤诤,或奇或偶、或文或白、或中或外的语言特点风靡一时,成为时人竞相仿效的“新民体”(“梁任公体”),影响了整整一代文风,为新文化运动作了有力的铺垫。
到了后期,梁启超从政治舞台上逐渐淡出,致力于学术研究。但是,他的学术研究仍然与其政治活动一脉相承,其学术旨趣不外乎养成国民新元气、新思想、新精神、新品质昌明学术、缔造新学,从而创造新中国。他提出.既要对外国文化有相当了解,也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精勤的修养,从而发掘和培养中国人内发的心力。为此,梁启超以宏扬中国文化的高度责任感和创构崭新理论的巨大热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术研究中。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内.他在中国学术史、思想史、哲学史、佛教史、史学理论与方法、文化史、教育学、政治史、语言文字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产生了重大影响。就某一方面的成就而言,有人可以和梁启超并肩而立或者有所超越,但就诸多领域和所及范围的成就统而论之,与其同时代的学者当中极少有人比得上梁启超。郑振铎在《梁任公先生》一文中高度评价了梁启超在政治与学术上的巨大影响。他说:“许多学者,其影响都是很短促的,廖平过去了,康有为过去了,章太炎过去了,然而梁任公先生的影响,我们则相信他尚未至十分的过去一一一虽然已经绵延了三十余年。许多学者、文艺家,其影响与势力往往是狭窄的,限于一部分的人,一方面的社会,或某一个地方的,然而梁任公先生的影响与势力,却是普遍的,无边不届的,无地不深入的,无人不受到的一一一虽然未免有人要讳言之。”作为直接受到梁启超氵占溉的一代人中的一员,郑振铎的看法是符合实际的。梁启超确实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二三十年中影响最大最广最深的人物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者和终结者,又是新时代、新思想、新文化的启蒙者与拓荒者,是中国现代学木史上至关紧要的开辟者与奠基人。
梁启超的学术成就和思想文化成果,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文化的产物,但它并不是往昔的荣光所凝固成的哀怨陈迹,更重要的是,它对于进入21世纪的中国社会及其未来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和研究价值。不用说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重视和阐释梁启超学木史研究等方面的成就.仅就他围绕着教育理念、军事对策、经济变革、外交谋略、政治理论、文化建设、社会改造、中西和合、民族交融、公德和德、国体性质、科学思想、法律制度等问题所展开的论述和提出的主张,也日益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当然,梁启超所提出和关注的问题,有一部分在新中国建立后迅这得到了解决,有一部分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找到了圆满答案,但仍有一些问题,如教育理念、公德私德、科学思想、东西和合、法律制度等,却是需要我们汲取梁启超的智慧和重视他的启迪,结合中国的国情,花大气力加以解决的。这或许就是梁启超的局限和伟大之所在,也是梁启超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弥久不衰的原因之所在。梁启超的思想文化成果主要体现在他的丰富庞杂的著述中。梁启超一生勤奋写作,笔耕不已,“平昔眼中无书,手中无笔之日绝少”,直到临终前还在编撰《辛稼轩年谱》。任公一生著述总字数,据徐佛苏先生估计“约在一千四百万字以内”。但据李国俊先生的统计:“目前已可查到的梁启超著述总数,约有一千一百万字”。梁启超著作最早结集出版是在1902年,由何擎一编,广智书局出版。此后,先后有《分类精校饮冰室文集》(广智书,笱,1905年)、《饮冰室丛著》(商务印书馆,1916年)、《馍冰室全集》(中华书局,1916年)、《乙丑重编饮冰室文集》(中华书局,1926年)、《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32年)等出版。据统计,从1902年到1937年间,约有四十多种不同的梁启超的文集出版。《饮冰室合集》(以下简称《合集》)是最火的集子,有政论类论著31(〕篇,学类173,文艺类205篇,杂著类345篇,各类总字数九百二十多万字。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纷纷出版关于梁启超的著作,主要有这样几类:
l.梁启超的著作,包括再版《合集》,整理出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纛编《梁启超文选》、《梁启超选集》、《梁启超集》(佛学论文集)等。
2.关于梁启超研究的著作,有资料汇编、年谱长编、著述系年、传记、论述等,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三十多种。其中《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摘录了梁启超及其师友的五百多件信札。有关梁启超的著作如此众多,可见梁启超思想文化成果之丰富,影响之深广,几乎已成为一门“梁学”了。
《饮冰室文集点校》全6卷目录:
第一集
原序
古议院考
《史记·货殖列传》今义
读《春秋》界说
读《孟子》界说
波兰灭亡记
变法通议
变法通议(续前)
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
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论中国之将强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论湖南应办之事
治始于道路说
论加税
论戊戌八月之变乃废立而非训政
政变原因答客难
戊戌六君子传
三先生传
记江西康女士
记东侠
《地名韵语》序
《说群》序
《适可斋记言记行》序
沈氏《?书》序
《经世文新编》序
《春秋中国彝狄辨》序
《仁学》序
《俄土战纪》叙
《日本国志》后序
《西学书目表》序例
《西学书目表》后序
大同译书局叙例
《西书提要农学》总序
《蚕务条陈》叙
续译《列国岁计政要》叙
译印政治小说序
《中国工艺商业考》提要
读《日本书目志》书后
《农会报》序
《萃报》叙
《蒙学报》、《演义报》合叙
《清议报》叙例
南学会叙
知耻学会叙
医学善会叙
戒缠足会叙
上南皮张尚书书
与严幼陵先生书
与碎佛书
与吴季清书
与林迪臣太守书
致伍秩庸星使书
复友人论保教书
复刘古愚山长书
湖南时务学堂学约
万木草堂小学学记
倡设女学堂启
试办不缠足会简明章程
记尚贤堂
记自强军
纪年公理
说橙
说动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续前)
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论希腊古代学术
子墨子学说
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
霍布士学案(H()BBERS)
斯片挪莎学案(BARUCH SPINOZA)
卢梭学案(JEAN JACQUES ROUSSEAU)
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
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略传
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
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
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
亚里士多德之政治学说
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
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
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
格致学沿革考略
国文语原解
中国古代币材考
新民说
新民说(续前)
新民说(续前)
第二集
新民议
国民十大元气论
爱国论
中国积弱溯源论
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
少年中国说
论中国国民之品格
论中国人种之将来
过渡时代论
论独立
服从释义
灭国新法论
说国风上
说国风中
说国风下
说常识
说政策
《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论中国与欧洲国休异同
世界将来大势论
国家运命论
论民族竞争之大势
论支那独立之实力与日本东方政策
论今日各国待中国之善法
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
世界大势及中国前途
中国前途之希望与国民责任
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
政治与人民
政治学学理摭言
官制与官规
外官制私议
瓜分危言
亡羊录(一名《丙申以来外交史》)
中国外交方针私议
论专制政体有百害于君主而无一利
立宪法议
论立法权
立宪政体与政治道德
责任内阁与政治家
责任内阁释义
宪政浅说
国会与义务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续前)
各国宪法异同论
立宪国诏旨之种类及其在国法上之地位
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
论请愿国会当与请愿政府并行
敬告国人之误解宪政者
二十世纪之巨灵托辣斯
中国国债史
中国货币问题
外资输入问题
关税权问题
论各国干涉中国财政之动机
论国民宜亟求财政常识
各省滥铸铜元小史
改盐法议
论中国国民生计之危机
公债政策之先决问题
币制条议
节省政费问题
外债平议
地方财政先决问题
论地方税与国税之关系
国民筹还国债问题
再论筹还国债
论直隶湖北安徽之地方公债
论币制颁定之迟速系国家之存亡
格里森货币原则说略
敬告国中之谈实业者
国会开会期与会计年度开始期
改用太阳历法议
论边防铁路
第三集
商会议
论商业会议所之益
论内地杂居与商务关系
论支那宗教改革
论宗教家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
保教非所以尊孔论
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
论教育当定宗旨
教育政策私议
敬告留学生诸君
论学日本文之益
东籍月旦
开明专制论
答某报第四号对于本报之驳论
暴动与外国干涉
杂答某报
中国不亡论
现政府与革命党
再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
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
侥幸与秩序
对外与对内
政党与政治上之信条
答飞生
答和事人
新中国建设问题
中国史叙论
新史学
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
尧舜为中国中央君权滥觞考
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
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
中国史上人口之统计
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
斯巴达小志
雅典小史
朝鲜亡国史略
越南小志
越南亡国史
朝鲜灭亡之原因
日本并吞朝鲜记
地理与文明之关系
亚洲地理大势论
中国地理大势论
欧洲地理大势论
夏威夷游记
新大陆游记节录
新大陆游记节录(续前)
南海康先生传
李鸿章(一名《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
第四集
张博望、班定远合传
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
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
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
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匈加利爱国者噶苏士传
意大利建国三杰传
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
新英国巨人克林威尔传
清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李公墓志铭
嘉应黄先生墓志铭
中国之武士道序例
德育鉴序例
王荆公序例
节本《明儒学案》例言
《管子传》序例
社会主义论序
读日本大隈伯爵开国五十年史书后
上粤督李傅相书
上鄂督张制军书
复金山中华会馆书
与上海某某等报馆主笔书
答某君问德国日本裁抑民权事
答某君问办理南洋公学善后事宜
答某君问日本禁止教科书事
答某君问法国禁止民权自由之说
游台湾书牍
敬告当道者
敬告我同业诸君
敬告我国国民
三十自述
余之死生观
政闻社宣言书
日本横滨中国大同学校缘起
释革
学与术
祭六君子文
诰封荣禄大夫允初黄公画像赞
自由书
自由书(续前)
岁晚读书录
国性篇
中国道德之大原
政策与政治机关
政治上之对抗力
多数政治之试验
宪法之三大精神
欧洲政治革进之原因
政治之基础与言论家之指针
说幼稚
革命相续之原理及其恶果
敬举两质义促国民之自觉
作官与谋生
良知(俗识)与学识之调和
吾今后所以报国者
罪言
痛定罪言
伤心之言
中国立国大方针
政府大政方针宣言书
专设宪法案起草机关议
省制问题
治标财政策
币制条例之理由
银行制度之建设
整理滥发纸币与利用公债
余之币制金融政策
论中国财政学不发达之原因及古代财政学说之一斑
实业与虚业
呈请改良司法文
进步党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进步党政务部特设宪法问题讨论会通告书
进步党调查政费意见书
《禹贡》九州考
菲斯的《人生天职论》述评
复古思潮平议
孔子教义实际裨益于今日国民者何在?欲昌明之其道何由
告小说家
送一九一四年
欧战蠡测
欧洲大战史论
中国与土耳其之异
第五集
护国之役电文及论文
护国之役电文及论文(续前)
从军日记
与报馆记者谈话一
与报馆记者谈话二
与报馆记者谈话三
国体战争躬历谈
五年来之教训
哀启
祭蔡松坡文
公祭蔡松坡文
祭海珠三烈文
《大中华》发刊辞
《京报》增刊国文祝辞
郑?裳画引
《国民浅训》序
曾文正公《嘉言钞》序
《国际立法条约集》序
《中华大字典》序
《秋蟪吟馆诗钞》序
《西疆建置沿革考》序
《清华学校中等科四年级学生毕业纪念册》序
初归国演说辞
时事杂论
中日交涉汇评
佛教之初输入
千五百年前之中国留学生
佛教与西域
印度史迹与佛教之关系
佛典之翻译
翻译文学与佛典
说《四阿含》
说《六足》、《发智》
说《大毗婆沙》
读《<异部宗轮论>述记》
读《修行道地经》
佛教心理学浅测(从学理上解释“五蕴皆空”义)
《那先比丘经》书后
支那内学院精校本《玄奘传》书后
《大乘起信论考证》序
《大宝积经迦叶品》梵藏汉文六种合刻序
印度与中国文化之亲属的关系
泰谷尔的中国名——竺震旦
老子哲学
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钢》
先秦政治思想
《先秦政治思想史》序
墨子年代考
读《墨经》馀记
复胡适之书论《墨经》
《墨经校释》序
《墨子学案》序
《墨子学案》第二序
明清之交中国思想界及其代表人物
颜李学派与现代教育思潮
戴东原生日二百年纪念会缘起
戴东原先生传
戴东原哲学
戴东原著述纂校书目考
戴东原图书馆缘起
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
《清代学术概论》序
《清代学术概论》第二序
《欧洲文艺复兴史》序
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
从发音上研究中国文字之源
历史上中华国民事业之成败及今后革进之机运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黄梨洲朱舜水乞师日本辩
历史统计学
说方志
《中国历史研究法》序
阴阳五行说之来历
第六集
人生观与科学
关于玄学科学论战之“战时国际公法”
生物学在学术界之位置
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非“唯”
自由讲座制之教育
“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
我对于女子高等教育希望特别注重的几种学科
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
教育家的自家田地
学问与趣味
美术与生活
敬业与乐业
为学与做人
教育应用的道德公准
治国学的两条大路
什么是文化
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
人权与女权
评非宗教同盟
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
《时务学堂?记》残卷序
《师范大学第一次毕业同学录》序
《平民教育孟禄特号》序
《孟禄讲演集》序
《中学国史教本》改造案并目录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松坡图书馆记
释“四诗”名义
屈原研究
情圣杜甫
《陶渊明》序
《陶渊明年谱》序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欧游心影录》节发
《欧游心影录》节发(续前)
《欧游心影录》节发(续前)
《时事新报》五千号纪念辞
《湘报》序
《晨报》增刊《经济界》序
《近著第一辑》序
稷山《论书诗》序
致吴子玉书
与曹仲珊书
番禺汤公基志铭
蒋母杨太夫人墓志铭
亡友夏穗卿先生
悼启
陈伯谦诔词
时事杂论
时事杂论(续前)
金石跋
书籍跋
书跋
画跋
诗
词
曲
诗话
小说
苦痛中的小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