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全集(全7册)pdf 电子版

傅斯年全集(全7册)pdf 电子版

册数:7册

作者:傅斯年著 陈槃等校订

出版机构: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1980

大小:140M

格式:pdf


《傅斯年文集》收入傅斯年先生生前发表的各种著作、文章、诗歌、书信、工作报告和部分未刊的手稿、遗稿,凡七卷。其中文集酌情收入了一些与傅斯年先生作品关系密切的其他人的文章和报告,或傅斯年先生本人正式发表作品以前的原始稿本,作为附录,以备读者阅读和比勘。文集根据内容或体裁新编成集。各卷次第为:第一卷,早年文存。第二卷,学术专著。第三卷,学术论文。第四卷,时评政论。第五卷,教育、文化、医学。第六卷,工作报告。第七卷,书信。
本书收入傅斯年先生生前发表的各种著作、文章、诗歌、书信、工作报告和部分未刊的手稿、遗稿,共七卷,每卷前均置一说明,简要介绍该卷的内容。

在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中,傅斯年是一个极具个性,而有充满矛盾的奇特组合体。他长期在北大学习、工作,对北大师生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力,被视为自由派大本营北大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又承接传统的正统观念,与南京国民政府保持密切的关系,因此在1949年这个关键性的转折年代,与胡适、钱穆一起被毛泽东点名为反动政府“只能控制”的几个代表。本书收入傅斯年先生生前发表的各种著作、文章、诗歌、书信、工作报告和部分未刊的手稿、遗稿,共七卷,每卷前均置一说明,

傅斯年(1896~1950),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初字梦簪,字孟真。祖籍江西永丰。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三(1896年3月26日)生于山东聊城一个举人之家。1909年就读于天津府立中学堂。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升入北京大学文科。由于受到民主与科学新思潮的影响,1918年夏与罗家伦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影响颇广,从而成为北大学生会领袖之一。五四运动爆发时,傅斯年担任游行总指挥,风云一时。后因受胡适思想影响,反对“过急”运动;不久退出学运,回到书斋。1919年夏,傅斯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入伦敦大学研究院、柏林大学哲学研究院,学习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等,还对比较语言学和考据学发生兴趣。1926年冬回国,翌年春出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和历史系、中文系主任。“四·一二”政变发生后,傅斯年写信给李石曾,表示赞同清党。从1928年11月起,长期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任主编。1929年春,历史语言研究所从广州迁往北平,傅兼任北大教授。1932年,他参加胡适主持的独立评论社,在《独立评论》周刊上发表的政论文章,拥蒋反共,但赞成抗日,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路线有所批评。1937年春,傅斯年兼代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兼任西南联大教授,主张抗战,抨击贪官污吏。抗战胜利后,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委员。1949年1月,傅随历史语言研究所迁至台北,并兼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在政治上亲蒋反共,他出于维护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目的,要求严惩贪官污吏,整制政风,反对“中国走布尔什维克道路”;在学术上,信奉考证学派传统,主张纯客观科学研究,注重史料的发现与考订,发表过不少研究古代史的论文。并多次去安阳指导殷墟发掘。他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期间,延揽一流人才,作出不少成绩。1950年12月20日在台北病逝。著作编为《傅孟真先生集》。

隐藏内容: ********, 支付¥20.00下载